從去年開始,我們三校建築系的畢業聯展開始變成每年重要的盛會。
從去年開始,我們三校建築系的畢業聯展開始變成每年重要的盛會。
大學五年的生涯,即將結束在一連串忙碌中,包括畢業總評、畢展、畢刊、謝師宴、離校手續...等等事情,每一件都是不同的挑戰,也具有不同的意義。
首先來到的當然就是5/28~5/30的畢業總評。我覺得畢業設計是一種身心靈的階段性考驗,除了設計本身,還要考慮時間以及體力的分配,更重要的是統整所有的資源來完成這一生只有一次機會的重要作品。近一年前,我們開始透過各種管道找尋自己想探討的題目,然後從跟老師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發掘題目發展的可能性。在面對無數掙扎與難題的過程中,時間悄悄的流逝,一年的時間飛快地過了,最後總評前的一個月我們開始最後的衝刺,那可以說是最痛苦卻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時光,但就像很多人說的,那段時光就讓它只是回憶就好了,我們完全不想有機會重新再來一次。然而,那種真的是"夜以繼日"的痛苦生活,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了解,再多的描述都無法解釋完全。
常常都會經過人們正熱鬧辦年貨的的迪化街,卻始終沒有真的走進去一探究竟。
從不知何時開始,老師們在建築的專業課程中總是會提到”街屋”、”騎樓”、”老街”…等等的詞彙,平常我們也自己造訪了不少老街,像是大溪、三峽、平溪、鹿港以及淡水老街。這些老街都有一些類似的建築語彙,除了前述的騎樓之外還有山牆、牌坊…等等。不過最讓我好奇的其實就是整個老街屋本身的空間,因此這次的探訪機會對我來說真是難能可貴的經驗。
真正進入這些傳統街屋空間後,我聯想起今年暑假到荷蘭旅遊時的運河屋空間體驗,因為都是為了高效率的使用而產生的建築空間,所以在某些空間感上其實有些相似之處,例如陡斜的樓梯、室內的長廊動線空間、採光天井…等等。雖然說空間是有那麼一點窄小,不過真的是要陽光有陽光、要通風有通風,若再配合最原始的整體環境配置,整個建築空間的舒適度我相信一定非常不錯。也因為剛剛提到的那些空間元素,空間的趣味性也較現代的台灣住宅空間來的精彩:例如樓梯上來之後窄小的廊道兩端是放大的甚至光線強烈的大空間、在整個建築中央串連起樓上樓下、建築前段後段關係的挑空天井、還有入口一進來看到在一層半高度左右的儲藏空間。雖然這些空間當初應該都純粹是為了機能而生,可是我認為這某種程度就是”形隨機能”最好的說明,反觀現代的不論是豪宅或街屋,早就因為西化而看不出任何台灣人生活的特殊性,充其量只能稱做是”生活的容器”吧。
四下選了這門課有一大部分就是為了戶外教學的機會,昨天總算是成行了。這次參訪的地區是
台中市,內容包括台中市政府(昔台中州廳)、台中舊酒廠和三級古蹟萬和宮。
一早出發之後第一站到達台中市政府。這裡充滿了高中的回憶,想當年盧貝卡的"香閨"就在這